創意.jpg 

  台北一家「探索潛藏在植物與身體深處的能量和美感」的芳香療法機構「肯園」,很可能是台灣「體驗經濟」的先驅者。

 

  走向肯園的巷道中,徐徐的微風吹著兩邊的行道樹款擺起舞,跳躍不已的光影與樹影之間,傳來陣陣似曾相識的香氣。

 

  進入肯園,首先,豐富的植物種類造就了兩個綠色世界,各色草木自在地盤踞這兒的前庭後院,給人帶來驚豔的視覺印象—建築與室內設計大量的「留白」,通透的空間感源自大量採用玻璃隔間所營造的效果,到處的陽光、空氣、花……室內、室外加起來共有超過三十種植物,多數富含香氣,像是前庭的白花緬梔、白玉蘭、到手香、薄荷、馬櫻丹、桂花等等。

 

  肯園對客人運用精油,因為精油的「氣味比聲音、影像更能振裂心弦」。

 

  肯園也對客人運用按摩,「因為身體的動作不僅是肌肉骨骼的伸展而已,更是靈魂的收縮與舒張」。

 

  肯園人本身也進修舞蹈、書法、素描等課程,因為「覺得按摩的時候,自己的手像是在跳舞,身體就是它的舞台。」

 

  通透、自由的肯園空間,卻充盈著人間的溫暖。那是源自在此空間中活動的人們所散發的熱力,加上植物吞吐碳氧的能量,以及各角落隨處可見的蠟燭薰燈,融合而成的一股人間暖意。

 



 

五覺共感

 

  有次我在京都寶泉院參加「大原聲明」的梵唱。空山暮色中,流動著風、雨、音、色、光。安靜坐在大廣間,彷彿全身已浸透在宇宙洪荒的空靈中,完全失去肉身的執著。

 

  「五覺共感」的能耐,似乎是上帝對其子民之中創造力高強者的特別恩寵。又或許每一個初生赤嬰都具備這樣的本能,是詩人,也是康乃爾大學的文學教授黛安.艾克曼曾形容:「當母親由一團色彩、談話聲和濃稠金黃的奶油暈輪裡走近時,新生嬰兒漂浮在聲、光、觸覺、味覺,特別是嗅覺融合的波浪中。」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達夫妮.莫勒教授的說法則是:「……他聽到氣味、見到氣味,也感受到氣味……強烈聲音——聞來苦的聲音、聞來甜的視野,以及聞來酸的皮膚觸覺……」

 

  也許美學創作者面對人生真相的唯一方式,是去體驗每一種愛的歡愉與折磨,憤怒與狂喜;具有「五覺共感」的人,最知名的往往是美學創作者。

 

  陸續開發「香氣與音樂」「香氣與空間」創新領域的溫佑君,和製作金馬獎「最佳原創音樂獎」——《深海Blue Cha Cha》與《國際漫遊》等音樂專輯的李欣芸,兩位近年來都潛心於「五覺共感」的跨界創作。

 

  香氣是佑君的工作,音樂是她的生活;恰恰相反互補的,音樂是欣芸的工作,香氣則是她的生活。她們兩位相互越界到對方的專業場域,作為自身的「差異空間」。所謂創作,常是「異質性元素令人驚豔的結合」。當佑君把香氣倒入音樂裡,而欣芸讓旋律與節奏飄出藏不住的草本香氣時,她們能激發出怎樣的「潛藏在植物與身體官能深處的能量與美感」呢?

 

鹿女越界

 

  西伯利亞開闊無垠的大草原上流傳著一個神話故事:蒙古的草原與石壁上到處都雕刻著她的身影,她是「鹿女」——傳說中鹿神的女兒,美麗與神寵的象徵。她帶著巨碩的夢與脆弱的心,是草原上獵人一生永不放棄的追尋。然而有幸遇見鹿女的獵人,又往往在見到她腳蹄蹣跚的詩意,與她那水亮深邃,黝黑的雙眼時,迷惘得忘了自己……

 

在暗綠褐紅又閃著金芒的林木深處

 

一隻小鹿聽見了什麼正驚惶地回頭

 

眼眸清澈的幼獸何等憂懼而又警醒

 

恍如我們曾經見過的 彼此的青春

 

——席慕蓉〈鹿回頭〉

 

  佑君與來自荷蘭的泛音高人馬克幾次帶領肯園同仁於花東海岸,對著太平洋的浪濤,練習源自中亞的喉聲泛音(overtone)發聲法。欣芸則以西伯利亞神話為創作背景,結合中亞土瓦地區特殊的人聲泛唱「呼麥」、口簧琴,以及帶有神祕氣息的西伯利亞傳統巫師鼓,傳達蒙古大草原磅雄渾的氣概、鹿女潔白又妖嬈的氣味,以及獵人跨上快馬,在土瓦森林中追尋鹿女的決心,勇猛奔馳的氣勢和力度。

 

  佑君將欣芸的「鹿女」音樂創作,跨界運用於芳療專業。進行芳香治療的雙手像是在受作者的身體上舞踏,而受作者的身體就是其舞台。這次獨特的創意在於,「鹿女」的音樂旋律與節奏變成這齣舞劇的原創音樂。佑君以原創的「鹿女」芳療療程劇場動作,將欣芸原創的「鹿女」音樂,在身體舞台上重新演奏了一遍。

 

  跨界的「鹿女」音樂與芳療,誘發了聆聽者與受作者,擬想自我在無垠大草原上持續地張望,持續地越界冒險馳騁的想像力旅程。「如霧起時,敲叮叮的耳環在濃密的髮叢找航路;用最細最細的噓息,吹開睫毛引燈塔的光……」(鄭愁予〈如霧起時〉)

 

  於是你的思維開始游離,覺得自己整個人像沉浸在大草原之海裡一般,但並不覺得呼吸困難,只感覺有物事在你背上游移舞踏。不像是手掌,倒像是圓滑的手臂或手肘,一再一再地在你身上游走。時而輕時而重,游走的方向看似雜亂但又有經脈理路可循。

 

  接著你聽到頌缽敲響的聲音,神奇的是這聲響似乎敲在你身體的四周,晃動著草浪水波,泛起一陣陣漣漪,並以你為中心擴散出去。鐘聲和你的身體竟產生一種不可思議的共鳴。

 

溫暖與歡愉

 

  一家體驗型企業如何為創意與創新理出空間?如何將體驗型企業打造成一個創新之泉不斷湧現的組織平台?而這樣的平台又需要形塑怎樣的文化氛圍?

 

  事實上,創新需要動員內心深處最深刻的理智與情感資源。如果企業文化氛圍只鼓勵組織成員追索know what(知道是什麼)、know how(知道怎麼做),以至於know why(知道為什麼)的知識上的好奇心,卻缺少對同仁care why(在乎為什麼)的支持,與對同仁本人和顧客在乎的溫暖與慈心,這樣的體驗型創新企業競爭力是不能持久的。

 

  創意空間設計者誠品書店的吳清友不只關切台灣買書人的閱讀空間,也為工作夥伴提供了明心見性、開闊大氣的創意辦公環境。

 

  最新鮮的洞察力,來自最天真的心靈。最具創新震撼力的靈感,孕育自最溫柔的胎床。

 

  「創意心靈」中,新的聲音與新的視野的孕育,需要溫暖與紀律、歡愉與智慧之間,適當的拿捏與平衡。如同作家費茲傑羅(F. Scott Fitzgerald)說的:「成熟睿智心靈的最佳表徵,就是能安逸自在地同時協調兩種看似相互矛盾的意念。」("The mark of the developed intellect is that it can accommodate two contradictory ideas at the same time."

 

  就高附加價值的創意經濟而言,無論是高創造力的國家經濟、產業聚落或企業組織,其最微觀、最基本的組成單元還是歸結到高創造力的個人,也就是創意心靈。

 

自在.專注.熱情.歡愉

  對這群「不同凡想」(defy the crowd, defy the rule)的創意心靈綜合觀察,可以看到他們共通的氣質—自在、專注、熱情,以及歡愉。

 

  日本富士通公司前會長小林大祐曾說:「在安逸的環境中,一個人很難敏銳地思考。智慧是由站在斷崖邊緣並掙扎著求生存的人身上擠出來的,缺少這種掙扎,我們將無法趕上IBM。」

 

  看起來小林會長似乎在強調創新需要紀律與智慧。但其實創新更需要溫暖與歡愉,創新力高強的組織平台與文化中,充盈著溫暖的光影與歡愉的氛圍。

 

  溫暖孕育熱情,歡愉才會自在—

 

  創新需要自在。

 

  自在需要專注。

 

  專注需要熱情。

 

  熱情則帶來歡愉,並引領你朝向發現之旅。

 

  發自內心深處澎湃不已的熱情,引領創意心靈朝向發現之旅勇往前進,向沒有海圖的未知海域探索與學習。

 

  就像凱撒的豪語:「讓骰子擲定,我橫渡盧必孔。」

 

  他,一意前航。

 

  對創意心靈而言,每一個生活天與工作天都有新的期待、新的發現,每天都充滿了生活與工作上創新的驚喜。

 

對創意心靈而言,歡愉也屬於一種生命的智慧,一種非常有益於體驗型創新的智慧。美學與知識,歡愉的體驗與智慧的追尋,在孕育體驗型創新的組織平台與文化中,可以說正是源自同一個母親的兩個孿生兒女。

 

(本文摘自李仁芳《創意心靈——美學與創意經濟的起手式》一書,先覺出版,2008年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ughterof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